“绿电供应的间歇性和氢气需求的连续性之间的矛盾是制约绿氢发展的主要问题,建议国家出台针对绿氢发展的电力支持政策,以电网作为补充和调节,实现绿电制氢的连续化。”全国人大代表、万华化学(600309)董事长廖增太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全球氢气需求高速增长
“2021年全球氢能总需求量达到9400万吨,相当于全球最终能源消耗的2.5%。氢气需求增长主要来自化工、炼油等传统行业,未来在燃料电池汽车、氢能冶金领域的用量也将逐步提升。”廖增太介绍,按照目前各国制定的氢能发展政策,到2030年全球氢气需求有望维持高速增长态势,突破1.3亿吨。
【资料图】
从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2022年中国氢气的产量约3300万吨,其下游应用主要为化工、炼油等产业,占比超过95%,剩余少量用于钢铁炼化、燃料电池汽车等领域。
廖增太告诉记者:“当前氢气来源主要是煤制氢、天然气制氢和工业副产氢,极少量来自电解水制氢。如果全部采用煤气化制备氢气,约消耗1.9亿吨标准煤,对应产生5.2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相关部委此前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万吨-20万吨/年,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2035年构建氢能多元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
廖增太认为,现阶段风电、光伏发电上网电量占电网总电量的比例限制在15%,余电必须就地消纳。作为清洁高效的储能方式,绿电制氢是必由之路。“发展绿氢产业既能充分利用风光资源,解决弃风弃光的问题,又能满足化工行业对绿氢的大量需求,解决煤制氢、天然气制氢等高碳排的问题。”
在廖增太看来,电解水制氢具有设备简单、工艺流程稳定等优点。“其中碱性电解水技术最为成熟,已进入商业化运行阶段。随着绿电成本的持续降低,叠加电解水制氢设备的大型化与规模化,绿氢将有可能实现化石能源制氢的平价替代,具备大规模应用推广的条件。”
实现绿电制氢连续化
廖增太介绍:“目前国内绿电制氢及延伸产业主要布局在新疆、内蒙古、宁夏、吉林等风光资源富集之地,代表项目包括中国石化投资30亿元的新疆库车光伏绿氢示范项目、国家电投投资63亿元的吉林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等。”
“电解制氢及下游合成氨、合成甲醇均属于化工过程,需要连续稳定的电力供应和氢气输送,但是风电、光伏发电存在间歇性的特点,会导致化工生产危险性显著增加、成本大幅抬高。因此,这些示范项目迫切需要解决绿电供应实现连续化生产。”廖增太说。
他建议国家出台针对绿氢发展的电力支持政策,以电网作为补充和调节,实现绿电制氢的连续化。
廖增太提出的具体模式为:“绿电年发电规模大于或等于制氢年电力需求,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当风电、光伏发电量高于制氢所需电量时,超出部分的电量上网‘储存’;当发电量低于制氢所需电量时,不足部分由电网‘储存’电量补充,电网公司收取相对合理的服务费。”
此外,他提出,为推动绿氢产业的长远发展,建议合理有序推进化工行业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发挥碳排放配额作为减碳调控工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