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是个鬼才,《长安十二时辰》里的终极大BOSS居然是萧山人贺知章。而且藏头藏尾的就是那首全国人民儿时都会背的“二月春风似剪刀”。
估计贺知章要气吐血了。
要说这位“四明狂客”,绝对是唐朝以来,我们萧山出的第一超级学霸,且就出在湘湖边。
【资料图】
吉承建 摄
湘湖边上有座因形似笔架得名的文笔山,每逢大雨,溪流汇流成瀑。如笔尖坠下的墨滴,唐高宗显庆四年,贺知章在峰下的贺家园呱呱落地。
到底是被“笔架”庇佑的学霸,他从小就因出色的文采在村里出了名,连上天都欲降大任于知章,先苦其心志探探这位少年郎。
幼年丧父,母亲因积劳得了痨病无法行走,放在寻常人家小儿,都得一蹶不振些时日,知章可不是“凡人”,编了两个大箩筐就挑起家中大梁——前箩坐母亲,后筐放经书,他担着母亲到乡市庙里,路途歇脚还要细细研读经书。
这也是日后“叱咤风云”的狂客在孝道上的极致体现。明嘉靖《萧山县志》中,记载了一座“箩婆桥”,是知章中状元后,专门将萧山这个被母亲絮叨的木头桥改建为石桥,还了母亲的心愿。
纵使艰辛不忍回首,但不可否认的是,正因为这段经历,磨练了贺知章的信念,成为萧山科举届第一位“超级学霸”。
黄锳杰 摄
有意思的是,当年能上朝廷的,可以说都是名流学子,只是,伴君如伴虎,陨落的“文曲星”不少,在《显微镜下的大明》中,马伯庸有些悲观地说出了“学霸必死”的黑暗逻辑,但偏偏只有贺知章,不仅仕途平步青云,还成为一个唐朝的资深大佬,仕途长达五十余年。
从初唐的“小跟班”熬成盛唐的“老大哥”,有人戏谑他活得够久,晚年还跳出了张若虚、张旭、包融等几位大才子包围的光环,迎来了人生巅峰,喝滚烫的酒,过肆意的人生。
没错,贺老嗜酒如命,还因此做了件荒唐事。
那时李白刚到长安,时任唐朝秘书监的贺老一听说,顾不上什么身份和年龄,亲自到旅店拜访这位才子。
两人一见如故,贺老还对李白的诗歌赞叹不绝,称其为“谪仙人”,再一听,两人都有个共同爱好——喝酒,一拍即合,到酒馆豪饮。
正是酣时,贺老一拍脑袋,坏了,银子没带。
再往身上一摸,皇上御赐的金龟还在,这位大唐高官竟随手拿了这金龟换酒。真是够狂。
黄锳杰 摄
可谁也没料到,就是这样一位告老还乡时还有皇帝老儿作诗相送的狂客,回到湘湖边的老家时,却成“无人知晓”的过客。
唐朝天宝年间(744年),湘湖的春花肆意绽放,幼童嬉戏其间,一派田园风光美如画。
这位在京城混迹多年的“狂客”,到了湘湖,乡音未改,还是一口“格里是呵里”,沿小路颤颤前行时,还能与偶遇的村民搭上几句话。
一群小孩看到陌生老翁,开始询问:“老爷爷是哪家的呀?你哪里来的?是不是不认路?”
贺知章瞬时愕然,离家时的风华正茂,宦海沉浮的兢兢业业……记忆如潮水般涌入他的脑海,终化作一声叹息,他轻抚小孩的头,笑了几声。
这一刻,狂客一身狂气尽褪去,望着家乡之景,他情难自已,诵出流传千年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告老还乡后仅一年,这位生性张扬,内心柔软的“四明狂客”便驾鹤西去,晚年间的闲散生活难能窥视,但从后代贡性之、张山等诗人所写的“贺监湖头秋水清、越王台上秋月明”“菊山晚色陶潜业、湖岸春风贺监船”诗句中,似乎也能觅得几缕贺老乘轻舟游湘湖,饮一壶酒,吟诗享乐的身影。